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不是每隻大野狼都壞壞





     在大寶還不會講話之前,只能說說故事給她聽。如果可以挑選今天想聽甚麼故事,大寶總是對有大野狼角色的故事特別喜愛,例如聽【三隻小豬】喜歡模仿大野狼「呼~呼~」吹倒房屋,或是看到大野狼一口氣吃掉奶奶和小紅帽之後也拍著自己的肚皮笑:「吃得很飽!」

    身為老母我經常懷疑她最喜歡的故事角色該不會是大野狼,不禁擔心這小妮子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?當時她的爸爸還下了評語說:「這樣以後在學校演話劇她們班就不會沒有人演大野狼了!」

    在她還只能用兩三個字的單字、詞彙溝通時,我還花了不少時間確認她喜歡的卡通人物究竟是凱蒂貓、美樂蒂、米飛兔、巧虎、還是大野狼?她被我問得很不舒服,尤其是我問她要不要做個野狼蛋糕慶祝她2歲生日快樂的時候,她真的覺得老母在整她,拼命搖著頭說「不是不是啦!」

    好不容易等她開始伶牙俐齒起來,終於有機會問問她的看法是什麼?

「大野狼壞壞對不對?」有一天看完【小紅帽】之後,我特別問她。
「沒有。」她搖搖頭,「大野狼肚子餓了。」
「牠把奶奶吃掉了欸!」
「奶奶沒有鎖門!」
「牠還吃掉小紅帽欸!」
「大野狼吃得很飽!」大寶拍拍肚皮,面露頑皮微笑。

「大野狼壞壞對不對?」又一天看完【七隻小羊】之後,我又問她。
「大野狼壞壞,騙小羊『馬麻回來了!』小羊開門結果『啊啊啊~』被大野狼吃掉了!」大寶還認真演了一段大野狼怎麼扯著高八度的嗓門假裝馬麻的聲音,還又把腳掌塗白偽裝成羊蹄,在窗外揮手騙小羊開門的過程。

    那【三隻小豬】的大野狼呢?我每次講完大野狼的故事都問一遍。
「大野狼壞壞對不對?」
「沒有。大野狼肚子餓了。」
「小豬開火爐燙大野狼也壞壞對不對?」
「沒有,是大野狼想要跑進來吃小豬。」她開始七零八落地解釋大野狼很餓所以吹倒小豬的房子,麥草屋、木屋都不夠堅固,還好紅磚屋吹不倒所以小豬沒有被吃掉。

   童話裡的大野狼爬煙囪的時候就被燒到尾巴逃走了,孩子看野狼追小豬是肚子餓,小豬生火是自我防禦。我想起英國衛報2012年獲得坎城金獅獎的【三隻小豬】廣告,將經典的三隻小豬故事往下延伸一點,由於大野狼爬紅磚煙囪跌落油鍋被燙死了,三隻小豬被控蓄意謀殺罪遭到逮捕,網友瘋狂討論究竟小豬是故意還是自衛,凸顯媒體敘事形塑社會價值觀的力量,還有必須聆聽讀者忠實呈現多元觀點的新視角,【三隻小豬】的寓意對下一代的孩子也有可能發展出全新的詮釋方式。

    至少大寶真的還沒接收到「不要懶惰」的教訓。當問她想要蓋甚麼房子的時候,她還是想要蓋「麥草屋」,她覺得麥草屋一瞬間就被吹光,豬大哥趕緊逃命的狼狽相實在太好笑了。(怎麼會有人這麼甘願挑諧星角色來演呢?)
   
    世界上好聽的故事這麼多,大野狼只是眾多反派的其中一員而已,而且跟很多故事中厲害的反派相比,大野狼真的不過是因為肚子餓而已,實在算不上真的壞壞。在2歲孩子的心目中,「壞壞」已經有程度不同的差別,這一再提醒我對孩子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或是非對錯時,詮釋事件不僅要謹慎小心,還要保留給孩子自由思索和解釋的空間。